经济管理

创新街道社区管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09-30 阅读:235042

 

    新世纪以来,我市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给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最终也要靠基层来落实解决,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重要而紧迫。今年以来,包头市按照上级党委的精神,积极构建精街道强社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显著提高“三有一化”建设水平,努力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渠道,全面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圆满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要求奠定了基础。

   一、创新“精街道强社区”管理模式,着力搭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管理的广阔平台

    要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管理转型的要求,就必须把党的建设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社区的工作和服务力量,形成“一委一站一居”(社区党委、社区管理服务站、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管理新模式(目前此项工作正在青山区进行试点,明年将在全市范围推开),搭建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管理的广阔平台。

    在街道层面,街道党工委作为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围绕旗县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居民工作,教育引导群众,关心帮助居民,协调权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街道办事处不再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及与之相关的事务性工作,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资源、指导服务、考核监督。根据新的职能,要相应减少街道层面领导干部职数和工作人员数量,将原街道办事处列编注册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二选派到社区,自聘人员全部选派到社区,加强和充实社区力量。

    在社区层面,城区每个社区按照3000户左右居民的标准进行合并调整,原则上按每300400户配备1名,平均配备15名工作人员,形成“一委一站一居”工作格局,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实现社区党务、政务、居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一是成立社区党委。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社区党委,社区党委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辖区内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全责,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区域统筹。二是组建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站接受社区党委的领导,接受居委会监督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与监督,并接受市、区民政部门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社区服务站下设综合办公室、管理组、服务组和保障组,负责全面承接和履行政府延伸至社区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及与之相关的事务性工作。三是规范社区居委会。剥离过去承担的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及与之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回归自治职能。同步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二、提高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建设水平,着力拓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

    要从根本上提高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建设水平,就要深入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精简街道机构、分流工作人员、下沉服务职能,将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中核心作用的发挥,拓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

   (一)以解决好“三个问题”为抓手,打造过硬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解决好选好人、用好人的问题。以“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的方式选配社区党组织书记,将候选人初始提名权交给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整个选配工作由旗县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党工委严格指导把关。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换届结束后,全市“一肩挑”比例达到82%,为做好工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解决好能干事、会干事的问题。把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整体规划,坚持分级负责,分类组织的原则,推行“集中培训、实地考察、外出学习、交流研讨”四段式培训模式。2009年以来市区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9期,培训社区干部3000多人次。举办了社会工作专业大专班,343名社区专职干部参加了大专学历教育,提高了干事本领。三是解决好想干事、干好事的问题。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服务站站长(副书记)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列入旗县区管干部序列。选派到社区工作的其他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由社区管理,旗县区人社局会同民政局、街道党工委监督考核。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轮岗的长效机制,不断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以落实责任为前提,形成稳定的街道社区党建经费保障制度,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资金支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市委制定印发相应的贯彻落实意见,结合市委、市政府印发的《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将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社区工作经费按照每户每年不低于35元的标准核定,3000户的社区每年工作经费达到10.5万,是2011年的3倍。社区管理服务经费按照每户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核定,由社区服务站专项用于社区环境、治安、保洁等管理和服务。选举产生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正职每月2000元,副职每月1800元;社区服务站招聘人员工资每月不低于1800元;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同时要为社区工作人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积极推动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落实。街道选派人员和各类协管员、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的工资、补贴按原标准、原渠道执行。此外,建立“社财区管”的社区财务管理模式,由区旗县财政分设专项账户,实行统一管理,减少划拨层级,加强财务审计,严格支出范围,专款专用,确保安全运行。

   (三)以完善机制为保障,建设坚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阵地,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优质场所。以社区按照3000户调整为契机,通过社区合并和重新划分,克服老旧小区多、边远社区多的困难,通过旗县区财政重点投入、市级财政补助、协调开发商按比例配备、争取驻区单位帮建等多种形式加大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力度。社区基础设施与社区卫生、文化、警务、司法、劳动保障、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完善,建设标准每10050平方米。每个社区均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各类公共服务窗口以及社区党委、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其中:用于公益性服务和居民活动的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新建、改建住宅小区,开发商按每10050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老旧社区进行改扩建、共建、整合、购买、置换或分散设置,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社区组织办公活动用房面积均达到800平方米以上,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阵地。

    (四)以实现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合为目标,构建“三级统筹、三力支撑”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环境。一是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早在1999年,市委组织部就指导青山区成立了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以联席会议的形式促进党建工作交流,整合驻区单位资源。之后,市委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之间的“结对共建”活动,多批次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入基层指导党建工作,在促进各领域党建工作资源交流、统筹协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初,市委在昆都仑区和青山区开展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试点,为区域化党建的推进和延伸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依据。二是努力搭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框架。建立了旗县区、街道(镇)、社区三个层面的“三级统筹”平台,推进了区域内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目前,各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已经全部成立了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辖社区的街道(镇)全部成立了区域党工委,搭建起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架构。同时建立“三力支撑”的配套联动机制。即发挥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和以街道社区“三有”为重点的保障力作用。目前,全市60%以上的社区党组织与其他类型党组织建立了联合党组织,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通盘部署、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全面发展。在已经形成的“三级统筹、三力支撑”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积极调研,就进一步发挥地区党建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街道“区域党工委”的凝聚功能、加大社区联合党委和社区非建制性特色党支部的的组建力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采取结对共建、联建、帮建等方式,加强对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特别是适应形势,转变工作重心,从注重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框架的搭建转变到加强各级非建制性党组织和党建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同时,通过进一步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岗前培训阶段到社区挂职锻炼三个月等制度,进一步深化市直机关与东河区社区“结对帮扶”等活动,畅通机关党建资源和人才资源向社区的流入渠道。

    三、完善“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着力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

    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面、多样化的服务。要想实现服务的全覆盖,就要以网格为新的社会单元,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全部置于网格中,激发其发挥作用的内生动力。

    一是合理划分网格,构建大小网格互相补充的交叉结构格局。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下,每个社区按照300400户划定若干网格,形成“小网格”充实“大网格”,“大网格”覆盖“小网格”,大小网格相互补充的交叉结构格局,使管理服务延伸和覆盖到每一个楼院、每一户居民。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责任人,由社区服务站人员兼任。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兼任AB两岗,A岗为社区服务站业务工作,B岗为网格责任人,负责网格内的日常巡查、综合信息采集和委托代理等工作,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或电话询问服务,及时掌握社区内的社情民意。

    二是创新组织设置,形成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将每一个网格作为一个党建责任区,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网格负责人是党员的,同时兼任网格党建指导员,不是党员的,选派党建指导员,负责网格内党建工作开展、党组织活动的组织等工作,建立以党建指导员、网格责任人、街道、社区干部和公益岗位人员、热心居民骨干、社区联合党委成员单位党员干部联合参与的管理服务团队,为居民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同时,以网格为单位进行资源重新整合,包括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的党建工作资源, “网格”内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党建资源,整合“网格”内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党建资源,全力投入新的社区建设。

    三是开展丰富活动,营造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的创先争优氛围。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共驻共建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因此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勇挑重担、奋勇争先,越是困难多的地方、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越要敢于大显身手”。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在职党员管理站、直管党员活动站、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工作站,“党员先锋岗”,社区党员之家、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等形式,明确党员职责、稳定党员心态、激发党员热情,将其转化为党员服务社区的自觉动力。社区党组织也要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社区党建监督委员会、推动驻区单位设施无偿或低价向居民开放、公示党员信息以接受居民监督、开展“党员奉献在社区、党旗飘扬在社区”主题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