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11-28 阅读:323743

 

杨丽梅 杨丽莉 张璞 陶夕玥

 

摘要: 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防病治病智慧的结晶。本文通过总结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所在,提出进一步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 民族医药;产业创新;产业发展

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本文的民族医药取其狭义的概念,即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1]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把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生产技术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传统医药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道路,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1、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组织对藏、蒙、维、傣、苗、彝等19个民族的83种医药文献进行了发掘整理,其中羌、侗、毛南等少数民族的医药文献发掘整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55个少数民族中,截至目前,已有35个民族发掘整理了本民族的医学资源[2]

1.1民族医药产业质量管理状况

我国的药品标准主要由《中国药典》、部(局)颁标准、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材和饮片炮制规范等组成。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民族药药材16种,其中藏药材7种、蒙药材3种、蒙藏合用药材1种、傣族药材1种、维吾尔族药材3种、民族习用药1种;民族药成药29种,其中藏药成药15种、蒙药成药11种、傣药成药1种、景颇族药成药1种、藏蒙合用成药1种。在收载的616中药材中,民族药材仅占2.6%,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062种,民族成药方占2.7%[3]

1.2民族医药生产简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很快。 2002年全国民族药品生产企业超过170家,年销售额约25亿元,其中以藏药和苗药发展较快。2010年,苗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年销量已过亿,整个苗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2006年,西藏自治区17家通过GMP认证的藏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3亿元人民币。2007年约为10亿元人民币,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50%,利润和税金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5%2010年,国外生产藏成药主要厂家是欧洲瑞士的白玛公司,其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较高,对藏药的生产和推广颇有成绩,单一产品“莲花二十八味”,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瑞士法郎(大约3亿元人民币)。在国家标准提高后,藏药的安全性和质量将得到比较大幅度的提高,行业有望保持目前50%-65%的高速增长态势[4]

2、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随着民族医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民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十一五”重大科研专项内就有民族医药专项。值此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有着很强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优势。

2.1 “简、便、验、廉的优势

民族医药产生于民间,来源于实践,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即方法简易方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

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民族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民族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

2.2顺应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

随着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出现,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性不断增多,致使人们将防病治病的希望转向天然药物和绿色保健品。许多国家对天然药物越来越重视,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来研究、开发天然药品。美国及欧洲国家近年兴起的“替代疗法”,促进了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迅速扩大。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民族药物顺应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将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

2.3资源优势

藏医药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其经典《四部医典》为其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至今已有1300多年。藏医药有据可考的古籍医典就达300多种,仅《四部医典》收载的药物就有900余种,藏医独创的80幅教学挂图中绘制本地区特产药物就有119种,由此不难看出藏医药内容的丰富。又如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传统药物就有1300多种,约占全国民族医药品种的30%,其中已有65种被列入云南省药物标准。

2.4政策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医药事业十分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施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到即将出台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都力促民族药发展,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法规、规划和政策措施:如《青海省医药行业“十五”及2015年远景规划》、《新疆20052015年科技促进医药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制造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强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等,为我国的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是其在法制化轨道上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制约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民族医药科技基础差、起步晚,目前民族医药仍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且存在退化或失传的状况,与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3.1规模小且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2008年全国药企6524个,其中民族药企120个,只占1.84%。民族医药生产企业整体上呈现“小、散、低、弱”特点,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不足。以蒙医药为例,制约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2008年全国蒙药专业生产企业只有5家,行业产值不过2亿元人民币;以苗医药为例,贵州约有180家生产苗药的医药企业,排名靠前的二三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以上,呈现出多而散的局面[5]

3.2药源问题

药源问题是困扰民族医药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药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羚羊角、虎骨、麝香等。由于国家对珍惜动植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民族药的发展恐怕会面临“无材可取”的窘境。

3.3营销能力薄弱

以维药、蒙药为例,维药、蒙药企业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几乎没有专业营销人员,缺乏国内市场销售网络等。因此,民族医药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6]

3.4需求受限:

2000年版《医保目录》的各民族药共47个,其中藏药有10余种。2004年版《医保目录》扩容以后,中成药品种增加了98%,西药品种增加42%,而民族药品种一个也没有增加,仍保持原来的47种。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 的民族药有所减少只有45个,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均准予支付费用的西药品种1140个,中成药987个,民族药只占2.07%

4、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对策

民族医药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学校、医院与科研机构应当紧密合作、抓住机遇。为了进一步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4.1制定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尽快制定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引导民族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做大做强民族品牌,提升民族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实力。以中国百强企业复星集团与喀什地区签订的《发展喀什维吾尔药业合作协议》为例,双方协议,充分利用喀什维吾尔药的资源优势和复星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优势,整合开发特效维药,将维吾尔医药在国内做大做强,做出品牌,闯出市场[7]

4.2做好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

建立全国民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民族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民族医药名词术语等标准、民族医药常见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修订藏、蒙、维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指导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民族药药材标准,建立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体系,制定和修订体现民族药特色的炮制规范;分批修订和提升藏药、蒙药、维药标准,加强对民族医药企业研发的新药品牌的保护,实现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8]

4.3加强民族医药发掘继承和科研工作

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广西等民族地区建立省级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室,设立民族医药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加强民族医药常用技法、用药、秘方验方、养生保健等文献的抢救性发掘整理翻译研究等工作,整理出版民族医药文献;针对不同民族的优势病种和特色诊疗技术开展临床评价研究和规范化研究;研究民族医药特有药材或有毒药材的炮制工艺,阐释原理。鼓励民族药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的研发与应用[9]。将转化医学研究应用于民族医药研究中,建设民族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在有条件的大学、研究型医院或研究机构应把握先机,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基础、临床和药物研发为主体,结合民族医药古籍传承研究的跨学科转化研究中心,吸引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加强团队建设,构建转化链。建立临床-基础-产业-人才一体化模式和运行机制,大力开展转化性研究模式探索,促进民族医药的转化医学研究[10]

4.4规范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驯养业

由于民族医药直接取自自然,涉及动物、植物与矿物,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民族医药各产业部门必须实施环保战略, 调查研究民族药物资源情况,加强品种保护,支持资源基地建设,推行药材GAP实施,鼓励规范化种植,保证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对资源紧缺的民族药药材,逐步解决替代品和发展种植、养殖,规范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驯养业。

4.5扩大需求并加大营销力度

加大民族医药产品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的比例。民族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只有走开放的路子,打破封闭,消除神秘感,同时加强企业营销,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营销网点,大力开发非处方药市场,充分应用现代化营销手段,才能提高民族医药的市场占有率,推进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

民族医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它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要加大支持力度,坚持民族特色,运用先进科技,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简介[EB/OL].(2005-04-25)[2011-06-30].

http://www.cmam.org.cn/news/2005425154513.htm.

[2]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http://www.gov.cn/zwgk/2009-09/27/content_1427930.htm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4] 彭蕴亮.藏药标准提升到国家高度 民族医药或开启新一轮投资机会.中国证券报,2010-07-23.

[5] 贵州民族医药异军突起,秘诀何在[EB/OL].中国民族报, 2010-0730(03).(2010-07-30)[2011-05-23].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0-07/30/content_69522.htm.

[6] 津仁.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医药报, 2007-07-10

[7] 刘枫.振兴新疆民族医药产业正当时[EB/OL].(2011-04-14)[2011-07-11].

http://www.tianshannet.com.cn/news/content/2011-04/14/content_5738261.htm.

[8] 赵婵,韩相军,赵新建,李卫玲.新疆维吾尔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687-690.

[9] 陈斐然.四部委明确近期民族医药重点工作.中国中医药报, 2010-12-30

[10]蒋跃绒,陈可冀. 转化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0):1017-1020.

 

作者简介:杨丽梅(1963- )女,江苏省扬州市人,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杨丽莉(1956- )江苏省扬州市人,硕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科研管理;

张璞(1962- )男,内蒙古丰镇人,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陶夕玥(1990-)男,上海市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管082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