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包头市人口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11-25 阅读:499642

 

包头市统计局

 

前言:本文主要是利用包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研究现阶段全市人口分布与人口流动的现状及人口分布、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并找出人口分布、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本文着重研究人口分布、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分布有其自身的规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同时其自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与生产力的分布规模、地点及分布的方向等方面基本一致时,有利于促进组织生产和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否则将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对制定区域人口政策、调整区域人口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合作意义重大。

包头市是我国“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交汇点,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在中国北方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包头市已经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对外来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作用,全市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大量集聚,也对城市发展、就业、医疗、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包头外来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包头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包头市人口分布及外来人口现状分析

(一)包头市人口分布现状分析

所谓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分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布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变动要素的分布、人口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的分布,人口教育水平、行职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分布等等;狭义的人口分布一般仅指人口数量的分布。本文仅对狭义的人口分布进行研究。而人口区域分布也包含地区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人口流动等内容。

1、包头人口分布特点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包头市常住人口为265.03万人,占全自治区人口总数(2470.63万人)的10.7%,每平方公里人数达到95人。其人口空间分布呈以下特点:

1)人口分布十分不均匀。从地理区域看,包头人口主要集中在以昆区、东河区、青山区为中心的城区,这三个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4.2%,而人口占全市的69.4%;土右旗、九原区两个传统农牧业旗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11.2%,而人口占全市的17.8%;固阳县、达茂旗、石拐区、白云区四个远郊旗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84.6%,人口占全市的12.8%。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包头人口最多的昆区达72.68万人,人口最少的白云区只有2.6万人,昆区的人口相当于白云区的27.9倍。昆区在全市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27.4%,而白云区仅占0.98%

 

                  表1:全市各旗县区人口分布及人口密度变化情况表

地区

2000

2010

人口数(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人口数(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全市

229.74

 

83

265.04

 

95

昆都仑区

51.54

22.43

1712

72.68

27.42

2415

东河区

43.77

19.05

931

51.20

19.32

1089

青山区

39.01

16.98

1393

48.12

18.16

1719

九原区

28.29

12.31

385

19.58

7.39

267

白云区

2.57

1.12

85

2.61

0.98

86

石拐区

5.13

2.23

67

3.58

1.35

47

土右旗

32.01

13.93

135

27.65

10.43

117

固阳县

17.39

7.57

35

17.56

6.63

35

达茂旗

10.03

4.37

6

10.15

3.83

6

稀土高新区

--

 

 

11.91

4.49

1027

 

2)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很大。目前,东河、昆区、青山、高新的人口密度都达到1000人以上,其中昆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415/平方公里,青山区、东河区、高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1719/平方公里、1089/平方公里、1027/平方公里。土右、九原人口密度均在百人以上,分别为117/平方公里和267/平方公里。而达茂、固阳、石拐、白云四个远郊旗县区人口密度低于100人,其中固阳、石拐、白云三个旗县区人口密度分别为35/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86/平方公里,达茂最低只有6/平方公里。(见表1

3)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城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非农产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这是我市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情况对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到决定性影响。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居住在市镇的人口数达到21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9.5%,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比重提高了3.7个百分点,从人口所在的居住类型上看,分布在城镇的人口多,居住在乡村牧区的人口少,而城镇中居住在市的人口又要超过镇的人口,提高的速度也要快于镇人口。

2、包头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分析

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常采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其中不均衡指数主要说明地区人口稠密程度,集中指数主要考察人口在地域的集中程度。不均衡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u为不均衡指数,n为研究对象个数,xii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yii城市土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U越小,表明人口的空间结构越均衡。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nxiyi的含义同公式(1):c值越小,越接近于0,说明人口向某一地域集中的偏向越小,c值越大,说明人口在某些地域集中程度越大,人口分布越不均匀。

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各旗县区人口数据及相应的土地面积,计算包头市人口空间结构指数,其结果见表2

                         表2:包头市人口空间结构指数 

时 间

不均衡指数

集中指数

2000

15.97

61.43

2010

16.42

67.05

 由表2可以发现,20002010年间,包头市各旗县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均在增大,且增加幅度较大,表明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密度差在不断增大,人口空间结构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包头人口集中指数不断上升,说明包头人口向某些区域集中的倾向越来越强。

利用全市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的研究结果,按照全市人口密度状况降序排列,可将包头大体分为四个圈层:见表3

                  表3:按人口密度划分包头市人口分布圈层

第一圈层(M>1000

昆区、青山区、东河区、稀土高新区

第二圈层(100<M<300

九原区、土右旗、

第三圈层(30<M<100

白云区、石拐区、固阳县

第四圈层(M<30

达茂旗

 

包头市人口分布圈层结构进一步说明,包头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性非常大,人口空间结构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地区人口向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倾向明显。十年间,我市集中指数提高5.62点,东、青、昆及稀土高新区等中心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134.3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3.91万人,十年增加了49.59万人,而其余的旗县区人口由2000年的95.42万人,减少到201081.13万人,十年净减少14.29万人。各县区人口密度呈现高度非均衡化现象,中心城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十年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同时,人口分布的圈层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应性。第一圈层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极核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好,生产生活条件完备,对人口迁入有吸引力。以昆区为例,2000-2010年,十年间昆区人口净增长21.1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69%(包括区划调整后,新并入昆区的原九原区部分乡村);第二、三圈层作为我市城市发展辅城区,人口规模稳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第四圈层是我市生态功能区,是生态保护与人口限制发展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重点区。

3、包头人口分布的趋势

包头市作为一个随着工业兴起的城市,城市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其明显的特征。随着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包头市人口分布主要呈现出外来人口增多,山北地区人口向山南地区集中,农村牧区向城镇人口集中的趋势。2010年包头市城镇化率达79.5%,比2000年高1.6个百分点。同时,旗县区中心城镇人口开始集聚,2010年土右旗萨拉齐城镇人口比2000年多3.78万人,增加57%,而其他乡镇则减少8.16万人;固阳县金山镇人口比2000年多4.36万人,而其他乡镇则减少4.2万人;达茂旗百灵庙镇人口比2000年多1.5万人,而其他乡镇苏木则减少1.37万人。全市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各旗县区中心城镇为延伸的区域城镇发展网络格局,从小城镇建设发展看,一批特色强镇迅速崛起。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小城镇逐步成为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在小城镇建设中,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能力强、人口集中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力强的中心镇,涌现出了土右莎拉齐镇和美岱召镇、固阳金山镇、达茂百灵庙镇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镇,较好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是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看,包头市内区域间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弥,因此,人口分布的不均匀、多级分化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二)包头市外来人口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包头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为包头产业发展和城镇繁荣作出了贡献。外来人口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对外来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作用。

1、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常住化趋势明显。包头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2010年,外来人口达到85.07万人,比2000年增加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万人,年均增长9.25%,远高于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5.28%提高到2010年的32%。近十年来,流动外来人口增长非常迅猛,且居住呈现固定化趋势,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居住超过半年的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73.5%

2、外来人口性别结构趋于合理,年龄结构较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包头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0:106.8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比略有下降。外来人口性别比为100:116.84,虽然性别比仍偏高,但是与2000年的相比,已有明显下降(下降4.4个百分点)。2000-2010十年间,男性外来人口增加26.6万人,年均增长9.07%,女性外来人口增加23.36万人,年均增长9.47%。从年龄构成看,外来人口的年龄较轻,年龄中位数为25岁,比常住人口低2.23岁。具体来看,超过六成的外来人口集中在20-39岁,所占比例为47%,外来人口以青年人为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逐步降低。

3、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外来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十年来,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学历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高中的比例分别为12%13.96%,与2000年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外来人口数量虽然较多,但比较已经明显下降。

4、外来人口来源地较为分散,外来人口流动原因差异明显。从外来人口来源地看,我市外来人口来源地较为分散。区外20.68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24.3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山西4.2万、河北4.18万、河南2万;区内他盟市35.14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41.6%。外来人口在流动原因上的选择上有较大差异。其中,务工经商的比重占37%;其次是随迁家属,占26.11%。学习培训、拆迁搬家、随迁家属这三类因素分别占11.2%8.55%4.46%

此外,外来人口的就业要高于本市。这是由于市内外来人口中非经济因素流动的人口占了较大比例,而市外外来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外来人口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了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技术人才从事科研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工作。

伴随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中心区教育、就业环境的改善,对市内外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将会进一步增加,包头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未来中心城区人口将保持一个长期增长态势,加之人口地域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必将给全市及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其一,人口大量聚集城市及某些区域,给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空前压力,同时又使一些人口稀疏地区发展因人口、人才的匮乏受到影响。其二,人口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如何满足大量增加并长期居住人口的需求,对经济发展、资金支持都将是一个重大考验。其三,由于人口大量流动造成的人口分布的不均匀、不合理,在促进彼此交流、融合的同时,也更易触发矛盾、带来一些文化习俗的冲突。妥善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各级政府在建设人口均衡社会过程中,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目前包头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总面积27768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为265.03万人(六普公报数),大青山横贯全市,分山南山北,其中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稀土高新区、九原区、土右旗居山南地区,石拐区、白云矿区、达茂旗和固阳县居山北地区。山南地区由于交通、水资源便利,工农业基础完备,经济发展较快;而山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畅,水资源匮乏,发展基础薄弱。

(一)包头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从历史上看,包头山南地区就以“水旱码头”、皮毛重镇而著称。解放初期,国家在包头建设的6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集中在山南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头山南地区以昆区、青山、东河为基础、以丰富的煤炭、稀土、铁矿和水资源为依托已经建设成为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包头市大青山以北的石拐区、白云矿区、达茂旗和固阳县总面积2349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4.6%;总人口3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11.3%和12.4%,实现工业增加值231.6亿元,仅占全市的15.6%。

 

2011年包头区域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地方财政总收入   (亿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全 

3005.4

112372

2160.60

847.54

295.50

10059

29628

  昆 

859.63

117140

397.21

280.51

43.64

13648

32853

  青山区

672.99

138459

348.83

231.10

43.52

13648

32853

  东河区

390.11

75333

308.38

173.58

22.06

13271

27097

  九原区

240.84

120845

172.63

42.25

27.15

11998

31422

  石拐区

75.70

213232

52.15

4.00

5.87

7500

21798

  白云区

26.19

99385

27.93

4.85

4.47

--

32793

  土右旗

233.50

84403

200.51

29.06

22.66

10148

21187

  固阳县

89.65

51243

100.66

13.11

8.68

7182

18846

  达茂旗

146.96

144998

158.18

14.03

17.77

8309

24192

  高新区

287.31

234256

347.13

55.05

58.60

13640

31554

 

从经济规模及发展水平上来看,山南地区明显高于山北地区。2011年,山南地区六个旗县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84.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9.3%,而山北地区四个旗县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8.5亿元,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3%。经济总量最大的昆区是经济总量最小的白云区的32.8倍,固阳县、白云区等山北旗县区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固阳县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财力情况看,山南实力较为雄厚,而山北财政比较拮据。由于山北经济基础薄弱,财源不广,财政收入和山南相比一直比较少。2011年山南地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共完成21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3.6%,山北地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36.8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2.5%,山南地区是山北地区的5.9倍,其中高新区地方财政总收入2011完成58.6亿元,是白云区的13.1倍。

从人民生活看,山南和山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存在差距。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看:达茂旗比全市低5436元,固阳县比全市低10782元,石拐区比全市低7830元,收入最高的昆区、青山区(均为32853元)比最低的固阳县(18846元)高出14007元;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看:达茂旗比全市低1750元,固阳县比全市低2870元,石拐区比全市低2559元,最高昆区、青山区为13648元比最低固阳县7182元高出6466元。

从产业结构看,山南地区经过建国6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各种生产要素充分积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和核心工业经济区,而山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层次明显较低。201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山南地区为2.153.044.9、山北地区为7.075.117.8,山南地区呈现三产业加速发展、二产业优化升级的态势,已形成“二三一”格局,而山北地区二产业份额明显偏高,主要是从事矿产能源开采加工,属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产业。从市场竞争力看,山北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从基础设施情况看,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包固一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山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邮电等“瓶颈”因素大大缓解。2011年,山北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9亿元,与1995年相比年递增26.6%。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包固一级公路建成通车。邮电、铁路、城镇建设、水利建设等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山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2011年底,山北地区邮电业务总量为1.2亿元,仅为山南地区的1.9%。继续加快山北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发挥该地区“后发效应”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科技教育卫生发展水平看,目前,山南东、青、昆和稀土高新区中心城区拥有中小学196所,占全市69.8%;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13154人,占全市的80.7%;中学专任教师8410人,占全市的86.9%,拥有卫生机构1883个,占全市的92.8%;全市绝大部分科研机构人员和主要的科研经费分布在中心城区。教育卫生科技等资源严重偏向中心城区,对其他地区的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山南山北地区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

(二)推进包头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虽然目前包头市山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从资源禀赋看,这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白云鄂博矿,稀土、铁、铌等储量可观,而且最近经过地质详查的白彦花煤田探明储量达64亿吨,另外,还有镍、铬、铜、磷、钾、石油等多种矿产资源。从区位条件看,这一地区毗邻蒙古国,利用蒙古境内铜、铁、煤、石油等矿产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有效整合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加速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包头市实现“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意义重大。

首先,加速推进北部开发开放可以为实现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市确定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现15%左右的奋斗目标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现有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张,也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集群提质扩容;同时还必须要从资源、空间、环境各方面要素中找到新的支撑点。利用北部地区丰富的煤、铁、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吸引蒙古国煤、铜、铁等矿产资源,打造一个以能源、化工、矿产业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基地,可以为实现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加速北部地区开发是抢抓国家资源发展战略机遇的需要。一方面白彦花煤田的煤,如果转化成油或者甲醇、二甲醚,将对国家缓解能源紧张做出贡献,正好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另一方面利用北部地区紧邻蒙古国的地缘优势,吸引和利用蒙古国的煤炭、铁、铜、石油等资源,是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所以包头市实施北部开发、开放战略,既是对国家、地区有利的大事、好事,而且也是正当其时的大事,只有抓住这样的机遇,我们才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第三,加快北部地区开发开放是推动全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包头市北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突出表现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广大农牧区甚至存在十分原始的传统农耕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区域发展差距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问题,十分不利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北部地区开发开放,是实现北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促进全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包头的重要举措。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

一是发展基础薄弱。尽管近年来山北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身的积极努力下,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

二是水资源匮乏。山北地区处于干旱少雨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仅为268.3mm,水资源贫瘠。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之后,工业、农牧业都面临缺水的窘境,加快发展与水资源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山北多年来多依靠自身发展,相互之间依存度低,甚至有时发生地方之间的利益摩擦,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大范围、宽领域、高起点配置资源的格局尚未形成,务实、高效、多赢的包头市山北地区合作协调机制有待建立。

四是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虽然产业结构类似为三地提供的加强合作交流的契机,但是有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加剧了产业行业间的盲目竞争和恶性竞争。

三、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特征相关性分析

1、人口因子对经济发展影响。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以2010年包头市10个旗县区为样本,通过计算;我市GDP与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大专以上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20.940.89;人均GDP与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70.960.92

2、经济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2010年包头市10个旗县区为样本,选取相关的人口、经济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方法来讨论影响人口分布的经济因子。逐步回归法是指将各个自变量依先后次序进入回归方程式,以两个或以上的自变量来预测一个因变量的分析方法。首先,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分布情况;其次,用人均GDP、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人均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因子;最后将人口密度作为因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

PD=0.104T-1.635F+4769.674

(其中,PD:人口密度,T;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F;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

通过计算分析我们发现:我市地区经济总量与人口总数相关不大,而人均经济水平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即影响人口分布的经济因子主要是产业因子,尤其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越发达,人口密度越小;第三产业越发达,人口密度越大。此外,无论经济总量还是经济水平都与人口文化素质和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

(二)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研究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主要考察人口与区域经济布局的集中、分散化变动情况。主要采用人口、GDP地理联系率来分析。地理联系率是反映人口与GDP两个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联系情况的指标,其公式为:

G=100-1/2Σ|S-P|

式中S为第一要素占全市同类要素的百分比,P为第二要素占全市同类要素的百分比,G为地理联系率,当G值较大时,表明两要素的地理联系率较高,空间集中度较低,分布比较均衡,二者之间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匹配;反之,当G值较小时,表明两要素地理联系不太密切,空间集中度高,分布不均匀。本文以2000-2010年包头市10个旗县区数据为样本,研究人口与经济布局的集中、分散化变动总体趋势。并从人口与土地地理联系率、GDP与土地地理联系率和GDP与人口地理联系率变动曲线进行分析。(见图)

总的变动趋势表现出如下特征:1、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低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人口与土地地理联系率在不同时段均高于GDP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2、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的总体趋势均趋向集中,两者的空间匹配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分布基本态势变动较小,总体趋向集中、不均衡化。3、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趋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2000-2003年人口经济布局均表现出集中化趋势,但经济化速度远高于人口集中化速度,人口与GDP地理联系率下降;2003-2006为人口与经济反向空间运动阶段,人口呈缓慢集中化趋势,而经济布局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人口与GDP的地理联系率有一定提高;2006以来人口与经济布局又表现同步集中化特征,但集中化速度均较慢,人口与GDP的地理联系率也有一定提高。

(三)人口与经济相协调的地域类型分析

将我市10个旗县区,根据人口与GDP占全市比重的对应变化关系和人均GDP增长率指标,进一步将各经济水平类型划分为协调型和滞后型两类。协调型,即人口与经济集中化同步推进或经济集中化程度高于人口集中化程度,经济水平较高或有较大增长潜力,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相对良好的人口与经济动态配置类型;滞后型,即经济集中化程度滞后于人口集中化程度,GDP比重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而人口所占份额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相对缓慢,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相对较差的人口与经济动态配置类型。

结合前面的人口分布圈层,利用2000-201010个旗县区数据,计算各圈层的人口、GDP、土地地理联系变动趋势(见图)①第一圈层人口-土地地理联系率波动比较平稳,GDP土地地理联系率波动明显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地理分布在波动中逐渐趋向集中化,均衡化,经济地理分布则在波动中趋向集中,非均衡化。其中人口地理分布的均衡程度高于经济分布的均衡程度。人口—GDP地理联系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较好。②第二圈层人口地理分布情况、经济地理分布情况、人口与经济分布情况三者的变动幅度前期波动较大,后期逐渐统一,说明第二圈层人口地理分布和经济地理分布开始向趋向集中。第三圈层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要大于经济分布的集中程度,说明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不好。第四圈层人口地理分布情况、经济地理分布情况、人口与经济分布情况三者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说明我市对生态发展有足够的重视,达茂旗在处理人口、经济、生态与发展方面比较科学。        

 

 

 

 

一类地区,即第一圈层,经济水平较高,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的旗县区;二类地区,即二圈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三类即三圈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经济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的旗县区。

通过上述分析,包头市各旗县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一类、二类地区主要集中于南部经济文化科技最为发达的中心区域或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人口类型大部分属于都市型,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人口与经济集聚的较强能力,特别是一类地区是全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最好的地区。三类地区属于我市山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不好,相对我市山南地区属于经济增长缓慢,人口相对分散的地区。

对于我市来说,人口分布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一是人口分布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一些城镇依托接近城区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主干道优势,依靠出让土地和发展特色产业,镇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而一些城镇撤乡并镇以来,由于资金困难,人才不足等原因,发展较慢,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规划不完善,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二是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失较大,从对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四、对包头市人口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基本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主旋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实行人口与经济的地理集中,重组西部地理空间格局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枢纽”。包头市作为西部重要的城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口与经济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目前包头市人口分布与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及产业发展水平联系密切,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包头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在区域匹配程度上总体较好,人口与经济分布具有向第一圈层集聚的特征,这四个地区人口经济最为集中,活力最强。对山北地区的吸引力也较强,2000年以来,第二、三圈层人口与经济的匹配程度较第一圈层减弱,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GDP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圈层是我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重点地区,是我市乃至全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突出地区。

(一)进一步提高人口集中化程度,发挥人口聚集效应

根据区域发展非均衡模型和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变动发展的推进过程,在区域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主旋律。目前,我市经济与人口分布发展就是按照这一规律呈现渐进式发展的态势,由于我市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所以仍要坚持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化发展。2006年以来,我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山北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并且在十一五时期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集中个、人口向城镇集中。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市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中心城区和旗县区中心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未来我市人口集中化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城市空间的逐步拉大,我市中心城区的人口仍有大幅提高的可能,而且只有人口的大量集聚,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才能为我市下一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二、三、四圈层的人口集中化程度仍然有限。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集中程度逐渐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应加快二、三、四圈层城镇化步伐,通过建农牧民新型社区;加快土地流转等方式,大量集聚人口,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

(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山北山南协调发展

加快山北山南协调发展,对推进包头市科学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意义重大。因此应重点作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便捷的交通路网、水资源保障和覆盖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络。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一体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依托山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稀缺的口岸资源,开发建设矿产品下游延伸、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物流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提升山北地区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和完善促进包头市山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围绕“产业同构、交通通网、能源同供、金融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制定统一的经济一体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市协作办的沟通协调作用。

(三)加强城镇体系建设,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集聚。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调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关键一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建立中心城区、旗县中心城镇和乡镇苏木有序衔接,点、面、线网格化发展新格局,尽快培育若干活力较强的中小乡镇苏木,促进人口与经济合理的集中化进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要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大力发展各种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加快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四)综合运用草原禁牧补偿政策,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山北地区的达茂旗是自治区实施全面围封禁牧的重点地区,境内拥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和88.6公里的国境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达茂旗在包头乃至自治区生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目前,境内1.66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已经实现全面禁牧,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原建设、造林绿化等生态治理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将为山北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为打造自治区北部地区生态屏障贡献力量。生态重建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聚落重建和人口空间重组的作用。政府应进一步从人口、经济空间重组、生态重建和扶贫开发的综合角度,把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快草原牧民聚集居住,保护草原生态草场植被,逐步改善山北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

(五)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同时人口素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可以说人口素质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状况,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特别是对农村人口的教育、培训、强化人口经济活力。此外,更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城市人力资本,应该充分利用我市本地职业教育和技工人才密集的优势,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出台优惠措施,留住人才;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加强同高校、大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利用人力资本优势,保持冶金、装备制造、稀土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信息、物流、交通、环保、金融、商贸、设计等领域的人才,促进包头市经济更进一步发展。

(六)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提高外来人口技能培训

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市外来人口快速增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时期。外来人口的迁入,对带动包头地方经济繁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包头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作为快速崛起的西部中心城市,未来仍将需要大量的各类劳动力人才支撑包头经济发展。所以进一步完善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解决好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问题,保障其在包合法权益,为所有生活在包头的人创造公平、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进而推进鹿城更加宽容平等、文明和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换代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外来人口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不断满足包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