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

马克思资本逻辑视域下的生态思想与阐释进路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21-07-27 阅读:1392

    资本虽然蕴含着文明化的趋势,但亦不断生产着现实的现代危机。马克思在肯定资本逻辑正向价值的同时,也将这种无限趋利、不断增殖的客观逻辑置于批判的核心。在马克思资本逻辑的视域下,资本依赖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商品生产,自然力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更使自然成为资本逻辑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与其内在界限的矛盾蕴含着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无限扩张的后果是,资本的空间化、扩张化与自然界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批判,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回到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场域之中,探明生态危机的资本根源,以探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资本逻辑依赖并支配自然物质变换
  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资本逻辑”的这一表述,但他谈及资本的规律、资本的趋势以及资本的机制等问题,而且指出资本既包含着文明化趋势,亦包含着矛盾和界限。资本的唯一生活本能是增殖自身,资本逻辑是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增殖逻辑、扩张逻辑。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它以一种“普照光”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发挥作用。在生态领域中,资本扩张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张、生态危机愈加突出。所以,建构和发展当代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回到资本逻辑批判这一本质性维度。马克思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们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人类生命的生产首先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条件,这需要诉诸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实现;生命的生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塑造和发展,人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逐渐构建了人与人的交往形式、社会关系,实现了自然的属人性和人的自然性的统一。所以,历史不仅是人们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且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通过实践活动按照对其有用的方式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在生产逻辑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自然物质通过实践活动被塑造为符合目的的物质形态,劳动过程与劳动目的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实质上作为主体按照自己的逻辑塑造自然,剩余价值作为控制生产的最高目的力图征服和控制自然。
  随着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的转化,资本开始对自然资源与自然力具有依赖和支配的双重作用。资本一开始依赖自然物质的变换实现自身运动,但随着资本发展物化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主体性逻辑,资本逻辑开始支配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形态和发展。资本运动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二重性矛盾,价值增殖过程主导劳动过程,同时它又依靠劳动过程实现自身运动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以他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自身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随着技术发展的深入与资本逻辑的扩张,资本对自然资源与自然力的依赖与支配的二重作用愈加明显,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2]“假定人只是作为简单的动力起作用,也就是说,一种工具机已经代替了人的工具,那么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3]由于自然与科学技术结合日益紧密,巨大的自然力已经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无论是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抑或作为机器动力的自然力,在资本主义整个生产方式运动过程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简言之,资本是在依赖有限自然的基础上,又企图主导和支配“无限”自然,但这只能成为资本逻辑的空想与否定、毁灭自身的进一步确证。
  资本逻辑蕴含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及其出路
  资本逻辑把自然赋予的物质生产条件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在自然面前资本不仅确证了主体地位,而且逐渐与自然相对立,甚至引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这种生产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引发生态危机。“现在我们只来谈谈一个论点:鱼的‘本质’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鱼的‘本质’是河水。但是,一旦这条河归工业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废料污染,河里有轮船行驶,一旦河水被引入水渠,而水渠的水只要简单地排放出去就会使鱼失去生存环境,那么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对鱼来说它将不再是适合生存的环境了。”[4]人与环境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价值增殖导向下的社会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把一切生产的准则规定为剩余价值的攫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向自然界无度地索取,造成了资本扩张无限性和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所以,避免资本对自然宣称全面的胜利与避免人受自然力与生态危机奴役具有同一性,只有回到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场域之中,才能找到生态危机的根本源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资本逻辑在运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自我批判和自我克服的趋势。资本逻辑作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直面的现实境遇和“问题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批判对象。在资本与形而上学的联袂控制下,生态环境成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似乎占有和征服才是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自然的商品化、资本化在使经济社会巨大发展时,亦导致了自然的贫瘠化、单向度化。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不仅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指明了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在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中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所以,人类史与自然史密不可分,有机统一,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内在一致。自然解放必须依赖人的解放,因为只有消除各种异化现象、摧毁资本逻辑对人与自然的控制,才能实现自然本质的复归。共产主义作为人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和解放,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使现实世界革命化”、“消灭私有制”,才能摆脱资本的控制,构建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
  资本逻辑批判与生态文明建构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批判蕴含了对社会生态文明图景的科学展望。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必须坚持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首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意味着人和自然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共同体,而且意味着这一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生不息、环环相扣的有机系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坚持生命共同体思想既是对自然的肯定,亦蕴含着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共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充分肯定了对自然的价值,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是超越资本逻辑与构建生态文明未来图景的重要指南。
  其次,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5]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实践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最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如果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与可承载能力,我们就无法进行以此为前提的经济社会系统循环,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必须以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作为前提条件,始终把握好生态阈值,减少和控制由资本逻辑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同时,要坚持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关系。要转变严重破坏自然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低投入、低污染、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最终实现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的和谐协调发展。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项课题“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页。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页。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07月13日报道;作者:陆君瑶,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