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包头日报》整版刊登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征文研讨成果

发布:学会学术部 发布日期:2021-07-26 阅读:1409

 

 

    713,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以“学‘七一’重要讲话  铭党史党恩  聚奋进力量”为主题组织开展全市社科理论界专题征文研讨活动,《包头日报》7262版整版刊登专题征文研讨成果,全文如下:

《包头日报》7月26日第2版

    编者按

    连日来,全市社科理论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集中学习、辅导讲座、接受访谈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全市专项理论课题研究和宣传宣讲活动,从理论上、学理上、社科普及上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阐释和大众普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713,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以“学‘七一’重要讲话 铭党史党恩 聚奋进力量”为主题组织开展全市社科理论界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观点和重大论断,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以下摘要选登了8位专家学者的研讨文章,以飨读者。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

包头市委党校副教授 彭红丽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是深刻总结了伟大成就背后的精神力量,主动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一百年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建党百年之际重溯“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关键一步。二是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需要更加凸显建党精神从而凝聚力量。面向未来,常怀忧患意识,是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先进性无时无刻不面临新的挑战。向外看,国际局势波澜诡谲,全球疫情肆虐不断;部分西方国家非但不能携手共克时艰,反而蓄意挑起对华“新冷战”。向内看,党的健康肌体也在经受“病毒”侵蚀的危险,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中国共产党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

    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一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可以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找寻“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基本问题的答案,可以汲取沿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向前奋斗的不竭动力。二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用汗水和鲜血凝成的革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构成了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和特有的精神底气。三是鼓舞广大党员群众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精神武器,厚植顽强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敢闯敢试、真干真为、善作善成的优秀品格,积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作用

包头日报社副总编辑 郑炜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九个必须”的方针原则和实践要求,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的原则。首先,要始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任务。当前,扎实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工作就是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要不断强化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四力”建设,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再次,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履行好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职责使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媒体服务群众的能力,必须扎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新闻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近年来,包头日报社采取新闻+政务+服务模式建设了黄河云客户端,大大拓展了服务人民群众的领域和能力。

    下一步,包头日报社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践行群众观,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强化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能力和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能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中。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

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 杨哲

    走什么路,始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全部理论的立足点。一方面,党的全部理论主题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党的全部理论创新都是紧密围绕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维度展开的。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成功之道,其根本动力来自于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及新矛盾的现实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全部实践的立足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强调“两个文明”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科学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

立足改革开放新起点 谱写强国富民新篇章

包头师范学院教授 姜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关键一招”这句朴实的百姓话语,深刻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和14亿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深刻感悟,宣示了当代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改革开放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照搬苏联模式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诸多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突破左倾思想的禁锢,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姓资和姓社”等问题,从而使改革开放为解放思想提供强大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11位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20年的72447元。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了小康。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革”后,百废待兴的中国迫切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一场大治。改革开放正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困顿形势产生的,是被一大堆难题逼出来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中国道路,也正是在回答这个最基本问题中开拓出来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实践也反复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包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与任何一个思想家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路都不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思考,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解放思想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840年后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却未能完成救国图存的民族使命。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完善,就是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反复比较和总结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并进入了新时代。在当代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政治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用五四精神承接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杨德桥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基因,唤醒并激励一代代青年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战。今天,站在新的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的青年一代,就是要继续弘扬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跟党走,与祖国共奋进。

    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勇于担当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青年一代的重托和要求。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休戚相关,民族振兴与个体发展紧密相连。青年要在青春年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砥砺奋斗,不断锤炼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闯新路、创新业,以优异的成绩兑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

勇于自我革命是百年大党行稳致远的常胜之道

包头医学院副教授 许瑞芳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一艘小小红船成长为巍巍巨轮,来自自我革命的淬炼。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也是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尽管出现过失误,也曾犯过一些错误,但每一次都能基于人民利益和党的根本宗旨,通过自我革命,正视问题,纠正错误,克服缺点,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通过经常性的整顿党的作风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在百年非凡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之所以我们的党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胆识,重要的是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在革命时期,从八七会议纠右到遵义会议纠“左”,从延安整风、西柏坡自我警醒到进京“赶考”的自我激励;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从“三反”“五反”运动到“七千人大会”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到彻底纠正“文革”错误,从“三讲”教育到“先进性教育”,党持续进行自我革命,实现自我超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目前的“党史学习教育”等等,党的自我革命越来越成为一种明显的政治优势,正是这种独特优势使得党能够连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全面激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动力

包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张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是牢不可破的共同体,这一点,已为历史和逻辑反复证明。

    如果说,考古发掘和史料爬梳证据足资勾勒出多元一体格局,那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深远影响,又是一种坚实的逻辑力量。史伯的“以他平他”才能“和实生物”,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向世界展示着中华儿女爱好和平、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正是源于“和”文化的创造精神。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中华文明在很多领域领先世界。在乾隆时期,中国的GDP是排在世界第一的,有70项发明曾经领先于世界。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从“四史”中汲取滋养,全面激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动力。

    薪火相传,世代赓续,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优质基因赢得了更多认同。诸如尊崇大道、舍生取义等,以其强劲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虽百折而不挠,历千险而弥坚。

    文化符号则丰富得多。有人列举上百种中国文化符号,如京剧、中医、汉字、武术等,随便哪一种,都具有顽强的民族凝聚力,在文化自信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当今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源泉。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其可描述的心理结构。“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思想进一步传递了“和谐求稳”的文化认同心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作实践中,集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传承和积淀,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漫长历史中守护与传承着中华文化。(文/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