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

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启示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6-05-10 阅读:110084

 

孙育新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生产,但这种生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创造活动,而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手段,其中蕴含着人类的精神诉求。因此,在科学引领下的消费社会到来之际,更应该看清楚在商品的海洋中蕴含的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本性,而不能用物的价值作为衡量人类自身的标准,这对于走向现代化的当下中国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启示。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卷入资本的逻辑之中。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国不仅要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而且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痼疾。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的探究,无疑为我们理解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提供了锁钥,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特征,这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批判理论的经济哲学

  马克思经济学是以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思想来源,同时也是在批判后者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和界限进行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出资产阶级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前提是非人本性和反科学特质,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人类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使政治经济学作为实证研究具有了科学性。而蕴含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哲学基础和原则,成为使科学避开无思想的实证主义,成为真正的、现实的科学的守护者,这使马克思经济学同资产阶级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是作为一种批判理论形式存在的经济哲学。

  “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当成了论证自己哲学体系最有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学所主导的市民社会成了马克思寻找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历史之谜的最终突破口”,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之间不是相互外在的,而是内在关联的,经济学中的哲学同时也是哲学中的经济学。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借助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性回归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

  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存在的马克思经济学,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根本上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这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这被认为是必然定律,进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种假设作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纳入到政治经济学体系中,作为资本逻辑具有合理性的前提。马克思通过对于资本逻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于资本剥削无产阶级的过程和秘密的揭示,目的是要呈现出被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当作资本主义经济前提的私有制以及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为代价的资本逻辑的非人性和异化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因此,可以说内在于马克思对于资本逻辑的实证研究形式之中的,是对于人类生存的实践本性以及人与自然的本质关联所进行的哲学考察。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分析,扬弃了资本逻辑所赖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那么,马克思用以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考察的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唯物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生产实践本质的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产实践在本质上就呈现为一种辩证性。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自然中介把人类的生命本质对象化为现实活动。这种生存实践是在有限的现实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种有限的现实基础承载的却是人类对于无限的、绝对的自由本性的生命诉求。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既是一种具有特殊性、个体性和时间性的现实活动,同时又蕴含着对于普遍性、共同性和无限性的生命诉求和自由精神。人类生产实践的真实本性既是个体利益的表达,同时具有与他者利益的共同性,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超越阶级、政党和派别的狭隘界限的社会共同体。因此,人类生产实践具有的有限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与无限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类正是在有限的生命活动中实践着无限的自由本性。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马克思看来,个体能真正成为自身,绝不是单纯的个体性本身,而是包含着统一性的个体性,这种对存在的辩证性的领悟,需要通过理性思维的抽象和综合,因为它不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正是建立在对于存在的辩证本性的领悟基础上,这也成为马克思进一步通过研究市民社会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原则和方法通过对资本逻辑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个体与整体、人类与自然、存在与本质之间相互异化的关系基础上。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个建构就是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它在根本上是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作为基础,因此造成了主体与客体、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没有在自我与他者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制度。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人类有限的实践活动和无限的自由本性辩证统一起来。马克思既扬弃了庸俗唯物主义对于无限和绝对的忽视,把人们现实的有限生存,作为存在基础的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庸俗唯物主义预先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有限的、特殊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马克思也扬弃了唯心主义只是在思想中预演人类的绝对性,抽象地阐发自由而不能使之走入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的思维方式,在唯心主义那里自由不过是一种虚幻。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旨在探寻,在现实人类实践活动中实现有限性和无限性、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辩证统一的现实路径,这无疑是内在于马克思整个学说中的哲学内涵。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一种扬弃了异化,从而实现人类本性真正回归的未来社会所代替。

     马克思经济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经济学所开创的对于人类经济和政治活动辩证本质的认识和解决路径,无疑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在破解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方面,马克思经济学促使我们实现观念上的革命。应该认识到,个体利益与他者、社会利益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在规则和制度建构过程中,应该遵循“私”与“公”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建构在严格的对立和分裂的基础上。遵循这样的原则,制度的建构应该既使个人能够在其中实现自己的生命诉求,同时又是对于人类共同体和自然的促进。这为我们当下改革面临的打破不合理的利益藩篱,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基础。在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中国梦和个人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国家要为每个个体的生命诉求得以充分实现提供保障,同时,每一个个体也必须以共同体的利益为旨归,才能在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实现自身。

  其次,马克思经济学为我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指导原则,那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超越的,其中蕴含着人类绝对的自由本性的诉求。因此,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类自由创造精神得以实现的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把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作为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根本目的,而不能仅以经济总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生产,但这种生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创造活动,而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手段,其中蕴含着人类的精神诉求。因此,在科学引领下的消费社会到来之际,更应该看清楚在商品的海洋中蕴含的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本性,而不能用物的价值作为衡量人类自身的标准,这对于走向现代化的当下中国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331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