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

达茂旗实施“五民工程”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09-30 阅读:191206

   

    达茂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88.6公里,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辖有71苏木。总人口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是包头市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全旗现有16个党(工)委、13个党总支、231个党支部,党员6427名,其中农牧民党员2683名。

    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性。按照包头市委组织部创建鹿城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的要求,旗委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任副组长、旗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办公室主任的领导小组。活动中,旗委、政府统筹纪检、组织、宣传、政法、民委、农牧林水、公安边防等多个部门,共同研究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工作措施。组织实施了“维稳安民、兴边富民、强基助民、解难暖民、文化乐民”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项目带动兴边富民,打造科学发展的示范地区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兴边富民专项资金1370万元,地方配套7370万元,在边境苏木镇、嘎查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文化、教育、卫生等18个项目。实施牧区安全饮水工程37处,39个嘎查全部接通自来水,改善了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一事一议”项目67个,奖补资金及地方各级配套资金4284万元。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建成规范运营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28个,并全部建立党支部,按照“党支部领头,合作社带动”的思路,推动农牧业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达尔汗苏木牧民党员齐柱,组建德彪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有机牛羊肉加工,2011年,与合作社签约牧户人均增收4300元,被评为“全国60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18月份,全旗财政收入完成12.4亿元,同比增长7.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7元,同比增长14.1%;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7102元,同比增长15.8%

  (二)文化引领新风乐民,营造幸福安乐的社会环境

    组织禁牧后在百灵庙镇集中居住的牧民组建了老年合唱团、文艺队,投入43万元购买器材,并成立文体协会党总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艺活动。通过举办建旗60周年系列活动、那达慕大会、举行祭敖包仪式、举办马文化节等形式,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馆等文化设施,为17个“草原书屋”配备了数字图书阅览设备,为500户农牧民安装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系统。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拍摄了数字电影《百灵庙的枪声》、专题片《秘境寻踪》、电视连续剧《天边长调》和《达茂风云》,举办了“大美达茂”民族风情摄影展,编辑出版了《西口文化—达茂历史文化专刊》、《达茂旗历史文化丛书》,用民族文化感染教育干部群众。推行“双语”便民服务机制,将法律法规、党建知识、办事流程等内容印制成蒙汉双语的便民服务手册,向农牧民群众发放;旗检察院成立自治区首个蒙语诉讼基地,使用民族语言开展诉讼;旗电视台、电台开设蒙语频道,用蒙语播放时政新闻、政策法规、致富技能等,让广大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进、用得上。

   (三)创新给力强基助民,铸就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

    抓好嘎查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围绕如何当好党组织书记,对嘎查村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嘎查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新一届班子成员的年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致富带富能力明显提高。制定了《关于在全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星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苏木镇、嘎查村、社区、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中小学校六个层面,对全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分别设置“十星”。采取对照标准自评、党员群众测评、基层党委考评和旗委组织部审定“三评一定”程序,客观、准确评定等级,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争星”、“创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群体的典型带动作用,命名了15个旗级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和8名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进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将嘎查村、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报酬全部列入旗财政预算,嘎查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每人每月1000元,分设的每人每月800元,其他两委成员每人每月500元。采取旗、苏木镇财政、旗管党费共同筹资的方式,每年为60岁以上、任职15年的原嘎查村支部书记、主任每人发放1200元生活补贴。制定嘎查村干部报酬定期增长机制,今年嘎查村干部报酬整体增加20%以上。加大活动场所投入,两年投入600多万元,高标准新建、改扩建活动场所17处。

   (四)作风转变解难暖民,建设团结和谐的边境城市

    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完善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旗级领导每人联系1-2个基层党委,1个规模以上企业;选派210名旗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基层,担任嘎查村党建指导员。各苏木镇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班子成员包嘎查村、机关干部包自然村、农牧户,旗财政增支600万元,解决苏木镇干部下基层的经费问题。今年以来,全旗各级党员干部走访群众1.2万人次,争取协调资金7200多万元,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苏木镇党委、政府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嘎查村、社区建立服务站,实行“嘎查村民事务代理”制度,集中开展服务。百灵庙镇推行网格化管理,将8个社区划分成40个网格,由镇机关下派干部、社工人员、包片民警和助工、义工组成工作队,定期入户走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针对禁牧牧民生产生活问题,开展禁牧牧民生活状况专项调查,对禁牧的7000多户牧民全部进行走访,深入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地帮助园区培育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相关禁牧配套政策,严格落实住房、种植、良种、养老、教育、社会保险、水电暖等各项配套补贴,并设立了禁牧牧民大病救助基金,为牧民解决重大病症正常报销以外的费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三免一补”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在全市率先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

  (五)军地共建维稳安民,创建安全稳定的北部屏障

    结合爱民固边活动,由旗边防大队长兼旗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边防派出所指导员任所在苏木镇党委委员,党员民警兼任嘎查村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全旗25个边境嘎查的民警“村官”组织党员群众学习民族政策、党的理论知识、种植养殖技能等方面的内容700多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900多件。落实党组织书记抓维稳工作责任制,在77个嘎查村确定了231名农牧民党员担任矛盾排查信息员和协调员,做好各类纠纷调处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18月份,全旗信访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批次下降26.1%,人次下降41.3%。根据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构筑了城镇综合管理、边境口岸管理、农村牧区企地管理和草原旅游管理四种模式,形成了城镇防控、边境管控、农牧区巡控、企业联控的治安网络。建立警管片,军管线,民管点的防控体系,在边境线以内10公里的范围内,确定100户牧民兼任民兵信息员,看点守边,维护稳定。活动开展以来,共开展矛盾排查化解活动23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71起,成功化解1020起,成功率达95%以上。

    二、工作启示

    实践证明,开展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创建活动,是有效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抓手,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启示一:高度重视是确保活动顺利启动的前提条件。我旗在创建过程中,旗委书记亲自抓,旗领导按照分管工作各负其责,苏木镇党委书记主要抓,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形成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苏木镇、部门之间基层党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工作机制,搭建全旗基层党建工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建立典型示范、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确定了一批党建长廊创建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创建活动的开展。

    启示二:民族团结是确保活动有序推进的关键要求。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保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爱国、爱党、爱家之情,自觉地参与到维护边境安定和民族团结中来。

    启示三:警民共建、选树典型是确保活动扎实开展的有效手段。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发现和选树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经验,对于创建活动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正是我们大力宣传“民警村官”、党建指导员等典型做法,深入开展访贫问苦、扶弱济困等活动,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守边护边的积极性,使得边境地区基层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启示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组织建设只有始终与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民生民情结合在起,坚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党员的模范行为维护党的形象,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满生机活力,才能使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地区开发开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