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

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推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长效常态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09-30 阅读:262367

     

    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是中央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促进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转变作风的重大举措,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采取何种载体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促进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是摆在各级党委中心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基层党委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今年以来,土右旗积极相应号召、顺应历史潮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一项以群众评议进家门、解决问题进家门、政策宣讲进家门、帮困带富进家门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家门”活动,在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连心服务桥梁,让党员干部更直接、更有效地知民情、解民忧、谋发展、办实事,推动了“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长效常态。

    一、活动背景

    一是新形势新要求的产物。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景涛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党的十八大更是把走群众性路线确定为党执政为民的方针政策,指引着党员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为民务实清廉。适时开展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正是对党的十七大和胡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有效落实,也是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和贯彻十八大精神奠定坚实基础的最好方式。

    二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需要。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群众无论是语言交流还是思想上都产生严重的隔阂,出现了“官气冲天不屑下去,工作太忙没空下去,信息发达不用下去,群众麻烦不敢下去”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以至于群众抱怨:“交通便利了,干部与我们的距离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我们交谈却少了”。如何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树好干部形象,推动工作重心下移,需要有一个好的载体来解决。

    三是基层党员群众的期待。实践证明,基层群众是促进党员干部正确行为的“教育者”,也是最有资格衡量评价党员干部称职与否的“发言人”。近年来,随着基层群众意识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父母官”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要求党员干部下基层、听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以及为党员干部提意见建议、沟通交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让党员干部身、心融入基层,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也要有一个好的方法来落实。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两个层面”,保障“四进家门”活动长效常态

    一是多方发力,保障“四进”开展有序。分级推进加力。旗委常委会年初专题研究、确定年度活动重点,召开全旗干部大会专项部署,各单位、部门进行分级部署。明确所有县级党员干部为驻片领导,各单位(部门)“一把手”为联系村(户)“第一责任人,分层牵头组织开展活动。全员参与聚力。任务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一名机关党员。要求每名党员灵活采取不定期进村入户和春耕、夏作、秋收等农忙时节集中进村等方式,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明确任务发力。要求县级领导干部每月进村入户3天以上、科级5天以上、普通干部7天以上。每人至少为联系村办成1件好事实事、为联系户解决1件实际困难、完成1篇调研报告、提出1条改进建议。扶贫帮困接力。实行帮扶长效常态化,一村一个固定党组织帮扶、一村一个长效党建富民项目、一户一张长久党群连心卡。如遇包片、包村、包户干部调整,继任者主动做好续接,无特殊原因不进行调整,确保“对子不散”、“项目不断”。

    二是明确内容,保障干部“四进”有为。群众评议进家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增加承诺事项上门接受评议环节,要求各级机关党员干部把接受评议地点由会场搬到群众炕头,主动走进群众家门报告工作,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建立党员干部接受群众评议台账,实行动态销号,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解决问题进家门。推行“一户一卡”制度,包村干部走进每一户发放党群连心卡,征集群众需解决的问题。征集到的问题实行上门第一责任人专办、乡镇汇总代办、组织部统筹梳理交办、难点问题常委会研究等方式解决。政策宣讲进家门。组织干部通过参与村民大会、编排文艺小戏、上门入户宣讲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思路。围绕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惠农补贴等矛盾焦点,要求干部入户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工作,切实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帮困带富进家门。深化干部“结穷亲”制度,党员干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重点帮扶困难家庭解决无路谋生、无钱治病、无力求学等突出困难。坚持党组织“帮穷村”制度,发挥单位(部门)优势,因地制宜引导联系村发展长效富民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突出“三个结合”,深化“四进家门”活动长效常态

    一是把“四进家门”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相结合。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是关键。我旗在安排部署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把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确定为总体方向,以“四进家门”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了“创先争优活动再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再加强、党员内生动力再提升、党群和谐共建再推进”四项工程,全旗各级基层组织在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为民服务的带动下,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党员干部作风转变与基层组织动力加强互促并进的良好格局。年初对全旗592个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后,在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的反作用下,各级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晋位升级效果明显,好和较好党组织增加88个,一般和较差的党组织分别减少44个和27个。同时,在10月份集中开展的“党建推进月”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党建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增强,重点开展了29个全旗性党建项目、28个分领域示范项目,实现了基层党建从无形抓、抓无形到有形抓、抓有形的转变,从侧重抓点到点面并进的转变,从“以人抓事到以项目促事”的转变。

    二是把“四进家门”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把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置于“创先争优”中予以统筹安排部署,并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有效载体和衡量标准,实现两项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形成。活动中,党员干部立足实际,发扬承诺践诺的优良作风,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群体,进一步深化服务内容,切实把工作重心下移到了基层群众中,实现了承诺践诺的连续性,承诺践诺率达到100%。同时,将群众评议搬进家中,让群众面对面衡量党员干部所作所为,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诺践诺与群众评议的“无缝对接”,深化了活动效果。在“四进家门”的推动下,全旗“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明显,萨拉齐镇党委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同志被自治党委评选为全区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党务工作者,12个党组织、8名党员荣获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旗委结合“四进家门”活动情况,召开专项表彰大会,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9个基层党组织、10名模范共产党员、18名优秀共产党员、10名先进党务工作者和3个我身边的先锋团队进行表彰奖励,发放奖励资金17万元。

    三是把“四进家门”与“双服务”试点活动相结合。依托“双服务”试点工作,在全旗9个乡镇(管委会)建立的民生服务大厅、289个行政村建立的民生服务代办点上,全部建立党员干部服务站(点),并完善服务站(点)集中受理、统一代办等制度,明确提出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技术技能培训、扶贫帮困救助、矛盾纠纷调处、社会事项代理等多项服务,为党员干部下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供阵地和平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展“四进家门”活动,把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触角从阵地延伸到群众家中,面对面收集群众代办事项和意见建议,实现“双服务”和“四进家门”活动的有效整合。同时,建立旗乡两级便民服务队巡回进村集中解决问题制度,在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乡镇推行便民服务车巡回进村服务,切实方便群众办事。

   (三)建立“六项机制”,推进“四进家门”活动长效常态

    一是建立记账管理制。群众心里记底帐。为所有党员干部发放一本“四进家门”民情日记,记录个人“四进家门”工作情况。日记中干部上门服务、兴办实事等内容,需经接受过服务的群众签字确认、村支部盖章后生效,确保真实掌握干部的工作情况。村党支部记进账。在每个村党支部建立 “四进家门”进账台帐,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办了多少事,帮扶单位落实了什么带富项目,帮扶了多少资金物资,完成进度怎么样,村支部都要在进账中一一记录,切实准确反映的帮扶单位的工作动态。帮扶单位记出账。建立帮扶单位“四进家门”出账台帐,帮扶项目、资金、物资、进度等安排,经单位会议集体研究通过后记入出账。出账台账报组织部门备案,切实为旗委掌握进度、督查督办提供依据。组织部门记总账。组织部门统一设立全旗“四进家门”活动总账,通过对“进账”、“出账”进行定期对账,准确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督查指导,确保活动中干部真正受教育、群众真正得实惠。

    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实行“一干一档”,即为所有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建立《民情档案》,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开展活动的日常管理。县级、科级及后备干部由组织部统一建档,普通党员由所在单位(部门)自行建档;民情日记复印件、季度台账总结、调研报告等材料每季度集中审核入档。

    三是建立活动例会制。实行“一季一例会”,即每季度召开全旗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推进会,旗委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会议,听取各单位(部门)党组织书记对活动情况的汇报,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推动了“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也推进了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邀请各类基层代表列席会议,听取汇报,检验汇报单位(部门)活动的真实性,并现场进行民主测评,确保了活动不弄虚作假、不流于形式。

    四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充分发挥旗委督查室和组织部督查组职能,定期不定期深入各单位(部门)、活动地,对活动进行督查,掌握活动情况。实行“一季一通报”,即每两个月对党员干部、单位部门“四进家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小结,每季度进行总结通报。其中包片县级领导、单位(部门)主要领导的活动开展情况在全旗范围内进行通报,单位(部门)其他领导、普通党员干部的活动开展情况在本单位内部进行通报,切实提高活动透明度,让活动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建立分级约谈制。实行“一对一约谈”,即根据日常督查和推进会情况,对推进工作不利、台账落实排序靠后的党员干部接受民情约谈。普通党员干部接受单位(部门)主要领导约谈、单位(部门)主要领导接受组织部长约谈、县级领导干部接受旗委书记约谈,切实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抓好工作落实。

    六是建立考评奖惩制。实行“一年一考核”,即每年年底对个人《民情档案》入档情况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实绩考评挂钩,明确分值比重,适当加分减分,出现“空档”的在实绩考评中不得评“优”、“良”档次。同时,在年终实绩考评表彰大会上,对“四进家门”活动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实现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良好氛围。

    三、实际效果

    一是基层组织得到明显强化,提高了党建成效。在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的推动下,全旗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促进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组织实施的“党建示范群体”创建工程,打造了阿勒坦大道沿线党建长廊、萨托萨秦沿线农村区域化党建和萨凉公路沿线“双服务”试点工作3条精品党建示范带,辐射带动了全旗基层党建水平的整体提升。各级党组织按照旗委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农村实际,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组织等重点实施了帮扶项目118个,年底100%完成了任务。

    二是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提高了服务效能。通过开展 “四进家门”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党员干部坐办公室的少了,深入基层的多了,空谈的少了,干实事的多了,有效杜绝“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五难现象,真正做到了党员干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活动中,党员干部通过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梳理出变压器增容、农资(机具)购置难、水利设施更新、农产品滞销、村庄道路修缮、活动室建设及饮水难、看病难、残疾人监护等突出问题578件,并全部予以及时解决,作风在为民排忧解困、兴办好事实事中不断转变。

    三是各种矛盾纠纷明显减少,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开展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各级党组织的信息覆盖面更加广泛,渠道更加畅通,党员有时间沟通、联系、服务群众,有效化解了群众的不满和怨恨,既为群众解决了一批关系发展的“民生大事”,也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芝麻蒜皮的小事”,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反映和及时妥善处理,使各种问题都能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几点启示

    做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作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表现,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与驾驭能力的重要检验。通过构建党员干部“四进家门”活动的长效机制,让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排忧解难,让广大党员干部倾听民声,化解民忧,帮扶民富,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小事、办实事、办具体事,将服务做到千家万户,做到田间地头,做进日常生活,从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服务力、亲和力和战斗力。

  (一)深入开展“四进家门”活动,必须以为民解忧为要。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无距离。在“四进家门”长效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组织党员、干部一起开动脑筋,第一时间把握群众诉求,第一时间疏导群众不良情绪,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使基层的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党群关系更加融洽。

  (二)深入开展“四进家门”活动,必须以不断创新为先。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之宝,但新形势下群众的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利益诉求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日益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经过“四进家门”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党员干部沉入一线做群众工作,党员进门入户率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形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使党的群众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深入开展“四进家门”活动,必须以完善机制为重。“四进家门”长效机制之所以能深入持久开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关键在于建立了一套保障机制,使每项“规定动作”和刚性要求都能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只有将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理念,化为操作方法,化为制度安排,化为“后台”支撑,才能跳出服务难持久的局限,实现服务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