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社会心态:透视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窗口

发布:网站 发布日期:2014-05-07 阅读:251063

                                         

 张 杰

    近年来,“社会心态”一词频繁出现在媒体和学界的讨论中。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公众正体验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惊喜、焦虑、失落等复杂的心态。“作为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宜音说。

  社会心态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当前社会心态研究面临哪些难题与困境?未来社会心态研究应该如何深化与拓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透过他们的观察与思考,探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构建路径。

  社会心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杨宜音表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每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都是必须注重的研究领域。纵观国内外社会心态的研究历程,都与当时急剧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1856年,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揭示了社会变迁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关系,此后,法国学者勒庞的《乌合之众》、美国学者罗斯的《社会心理学》等著作相继出版,对社会心态做了系统研究。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汪新建看来,这些研究是欧美学者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对欧美现代化进程中急剧社会变迁的回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心态研究的重要性在我国日渐凸显,并引发学界重视。杨宜音告诉记者,社会心态是观察、记录、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也是形成社会发展基本判断的重要依据,更是社会合作、动员和管理的重要资源。研究社会心态对于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社会心态研究反映出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宏观联系的敏锐问题意识和对社会需求的担当。

  “一方面,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另一方面,社会心态的把握和调适,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社会心理条件。”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马向真告诉记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社会心态不仅对了解社情民意、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社会心态研究拓展了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社会心态研究是对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批判。主流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微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很多研究脱离实际,使得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受到阻碍;社会心态研究比较关注宏观的现实问题,对学科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将会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新的增长点。

  如何测量社会心态成为研究难点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心态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加。

  杨宜音表示,近年来,相关大型项目相继展开,学界对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心理结构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社会心态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逐渐被研究者揭示出来。

  虽然社会心态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研究本身仍然面临很大困难。“目前,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社会心态基本结构的厘清和测量工具的发展完善。”杨宜音告诉记者,总体来看,当下冠以“社会心态”的研究数量不少,但各说各话,难以相互补充。相形之下,具有理论意义和操作意义的成果极为鲜见,缺乏扎实的理论积累成为社会心态研究的致命问题。

  马广海表示,当前社会心态研究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理论概念的完善程度还不够,进而影响到社会心态测量指标的设置,这给系统研究带来困难。

  社会心态研究的另一个困难在于其内涵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马向真看来,社会心态是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属于低水平的、无形的、隐性的、无序的、零乱的社会意识,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这给社会心态的分析和测量带来很大困难。马广海补充说,社会心态是人们的主观反映,具有模糊、不清晰等特点,在测量、调查上很难达到比较准确的程度,此外,当前学界对社会心态的测量维度、测量指标不统一,也不利于社会心态研究的展开。

   而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王丽萍看来,由于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心态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体系的确立相对不易,这不可避免会出现指标不全面或指标之间有交叉的情形。此外,对社会心态的研究不能仅仅研究一个历史片段的相对静态的社会心理特点,还要探索在较长历史时期内社会心态的演变规律。王丽萍表示,因此,社会心态研究就注定要进行长时期的追踪研究,这也是难点之一。

  社会心态研究离不开多学科参与

  社会心态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社会心态研究?

  “深化社会心态研究需要厘清其基本结构并完善测量工具。”杨宜音告诉记者,一方面,社会心态概念、理论体系和机制方面的清晰化,将有助于收集有效、可靠的数据;另一方面,测量工具的发展完善能促使理论逐渐成熟,并从数据角度发现理论上的问题,对理论建设提供启发。

  杨宜音认为,发展完善社会心态测量工具,必须借鉴心理测量学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本土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贴近社会心态研究的内容,这样才可能使社会心态研究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社会心态更主要是受到当时整体性精神结构的影响与限制,因而只有从时代中所有人共有的精神结构出发,社会心态才能得到正确说明。”马向真告诉记者,未来社会心态研究应该是多方面拓展的,有必要先对社会心态进行精神哲学的考察,然后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当下社会心态的新问题、新特点进行研究,把伦理学的理论分析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深入结合到一起。

  王丽萍告诉记者,在未来社会心态研究上,不仅各学科应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合力,而且各科研机构也应该形成研究合力,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心态指标体系,形成常规、长时期的研究范式,积累大量的研究数据,把握各个时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心态结构特点和变动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汪新建认为,需要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以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结合起来,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中,通过系统观察,深入交流,去体验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帮助研究者了解一些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到的思想状况。

  在具体研究层面,马广海表示,应该对社会心态进行细化研究,比如开展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度等社会心态问题的研究,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考察相对具体的社会心态。汪新建认为,可以从具体的社会群体入手考察社会心态,比如农民工、大学生、公务员等群体,对不同群体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整体社会心态的把握。(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