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

“脆皮”映射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885期6版 发布:规划评奖部 发布日期:2024-01-22 阅读:310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泽新/研究生 梁晓玲/教授

近期,“脆皮”这个词语在网络上频繁出现。例如:(1)《对面竟然选出了4个小脆皮,这是看不起谁》(腾讯网);(2)《1个月接诊1700多名“脆皮年轻人”   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网);(3)《“脆皮大学生”受热议,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怎么了?》(新华网);(4)《大学生遭遇“脆皮”标签:多元支撑,更要修炼“硬核”心态》(中国青年网),等等。例(1)中的“脆皮”是指游戏中容易被击败的角色;例(2)例(3)中的“脆皮”指的是年轻人身体素质差;例(4)则是由身体引申到心理,指“大学生”心理脆弱。

“脆皮”原为名词性定中结构,其中“脆”为形容词,表示“容易折断、破碎”;“皮”为名词,表示“包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其搭配对象主要是食物类名词,如“脆皮鸭”“脆皮五花肉”“脆皮花生”“脆皮萝卜”“脆皮烤乳猪”等。而在网络语言中,“脆皮”的搭配对象出现了范围扩大的趋势,由搭配食物类名词扩展到搭配表人的名词,如“脆皮大学生”“脆皮年轻人”“脆皮打工人”等

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脆皮”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一款名为《英雄联盟》的游戏中,指防御力低下、生命值低的角色,如说对手是“一个脆皮”,或者自称“脆皮杀手”,由“脆皮杀手”扩展为“脆皮大学生”类组配形式。

“脆皮”原义为食物酥脆的外皮,由此引申出网络游戏中“防御力低下、生命值低”等意义,随着搭配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引申出表示人的体质弱,抵抗疾病等的能力差,以及心理脆弱,不够坚韧等意义。“脆皮”语义的演变与背后的隐喻机制有关。隐喻机制是用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点,构造语义联系。食物酥脆的外皮,其特点是容易破碎,网络游戏中防御力低下的角色容易被击败,人的体质弱,身体容易受损或生病,心理脆弱则容易被困难击倒。因此,食物的酥脆与防御技能差及人的身体素质差、心理脆弱存在相似之处,容易产生意义投射。

随着搭配对象的变化和意义的变化,网络流行语的“脆皮”结构更加凝固,意义上不等于字面义的相加,词义透明度降低,由短语演变为词,实现了词汇化。

“脆皮”一词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上的快速传播,与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有关。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大多是青年人,其追求“放浪形骸之外”,崇尚风格独特、表达个性的词语。并且年轻人乐于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和分享网络新词,这些都促进了网络新词的传播。“脆皮”一词本身又有着特殊的优势,通过视觉上的容易折断和听觉上的声音清脆达到通感效果,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更容易被人接受、传播,更加形象生动。另外,年轻人生活中存在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等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年轻人身体素质差的状况越来越突出。“脆皮”一词表达了年轻人对自身身体素质较差的现实状况的调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自嘲,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压力玩笑化、轻松化,坦然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