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

敏捷型导师制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规划评奖部 发布日期:2023-11-20 阅读:302

美国雷根斯特赖夫研究院官网报道称,该院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创新与实施科学中心创始主任马拉兹·布斯塔尼(Malaz Boustani)等人提出,要以更新颖而富有活力的导师制,来促进科学界社会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

世界科学发展史中不乏有关师徒关系的故事。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不仅通过使用电解法成功分离出钾、钠等元素,同时还指导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的发明者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弗洛伊德是荣格的老师。像这样相互关联的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寻求者的名单可以越列越长。

科学的向前发展需要科学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科研人才,这就要求具备高水平技能与胜任力、有兴趣对后备力量进行指导和培训的人担任导师。一个称职的指导者对青年学者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社会心理安全网”。当然,初级科研工作者也要有意愿主动寻找合适的导师。布斯塔尼认为,当前应当激活并更新科学领域的导师制,以收获更好的指导成效,敏捷型导师制这一创新模式之所以能使被指导者和导师双方都受益,是因为它能够促进科学界社会资本的跨代成长。敏捷指导是一种不断发展、有自适应性、个性化的信息交换过程,其重点是支持个人发挥潜力,成为和导师一样出色乃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它强调个性化和持续优化,以确保指导关系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下尽可能地良好运转。敏捷型导师制是一个关于成长与领导的机制,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社会关系,并跨时间、跨空间、跨代际地交流以及传递知识和技能。该机制是一种可扩展且可持续的框架,适用于科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过程。

敏捷型导师制要求指导关系的双方重视彼此的关系,在面对学术职业发展中的竞争性需求的压力下,仍然为对方敞开大门。布斯塔尼等人认为,有效的导师制能提高被指导者在成果出版等学术指标上的成功和在专业工作上的满意度,以及更好地将经验运用到未来的指导关系中去。然而,现有的指导模式中双方存在沟通不流畅、角色不明确、目标不匹配等问题。敏捷型导师制的指导流程旨在通过利用敏捷科学(Agile Science)领域的发现和关于有效指导模型的现有证据来应对这些问题,进而促进有效指导关系的形成。在《敏捷型导师制:纵向探索性分析》一文中,布斯塔尼和学生海蒂·林德罗斯(Heidi Lindroth)等合著者提出了敏捷型导师制的四个要点:识别不足、自适应视角、管理关系与个人成长。其中,个人成长部分又可细分为认识、持续反思和工具包开发。

其一,识别不足。这包括被指导者自己认识到的和导师识别到的缺点,涉及情绪控制、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应对冲突的能力、因过于追求完美而影响进度等方面。这些不足有可能贯穿指导关系的全程,对缺点的反思在敏捷型导师制中会从以个人为中心转向以系统为中心,积极整合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其二,自适应视角。运用自适应视角提升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可尝试的做法包括积极倾听、正念练习、应用工具最小化偏见和假设检验。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被指导者对工作环境等的反思。

其三,管理关系。被指导者在过程中发展起一个“自我监测系统”,能够感知自我和他人,建立并维系团队与人际关系,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建议。

其四,个人成长。在认识方面,被指导者对成长能力的信念以及对需要成长的领域的意识(由自己或导师发现),构成了指导关系早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需要成长的领域之后,被指导者通常会有意识地注意到他们是如何通过内在改变来实现进步的。其后是在反思中注意到目标完成情况的意识,例如,实现各个目标所需的习惯。在对指导关系的持续反思中,被指导者的思考内容不仅包括近期指导会议的情况,还包括在决策和沟通方面可作的调整。开发工具有助于促进意识提升和情感传导,获得关于行为的反馈和洞见。这些工具涉及依据认知启发法(cognitive heuristics)理解人类如何解释和回应信息;通过发展态势感知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情境;从多个角度审视情况和决策以同时看到细节和全貌;在自己和他人的互动中提升情绪智力。被指导者在敏捷型导师制中将这些实践方法应用于决策、目标设定和沟通环节。

敏捷科学为敏捷型导师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导师—被指导者承诺书、例行的指导会议、预定目标等方式积极应对并解决认知偏差,让被指导者在有效的指导关系中茁壮成长。布斯塔尼表示,有长期投资心态、愿意为建立和维护开放科学社群而努力的导师,对于敏捷指导过程的成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