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

在大变局中筑牢民族之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规划评奖部 发布日期:2023-09-13 阅读:137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正在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传统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博弈有增无减,尤其体现为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的碰撞与争锋。因此,是否建立有强大辐射力和凝聚力的现代文明形态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环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新时代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方向,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源远流长的赓续性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是赓续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益于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的滋养润泽,成为世界现代化文明图景中的独特风景。回望中华民族辉煌与风雨兼行的发展史,每当面临外来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中华文明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并最终发展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历史已然证明,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力。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悠久厚重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无惧挑战、不甘落后,创造出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的文明,并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越是关键时刻,中华文明越是能以其兼收并蓄、包容发展的独特魅力,在与不同文明发生碰撞时坚守民族理想和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凝心聚气。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对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文化宝藏进行深度挖掘,继承与弘扬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优秀文明遗产,并从中汲取文化力量,助力今天的中华民族在激荡的局势中坚不可摧。把中华文明的优良品德运用好、宣传好,增强对外交流的主动权、话语权,充分运用好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塑造可信赖、可依靠的大国形象,这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理解传统文明独特的文化旨趣、精神追求、文化智慧与思维方式,传承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推崇优雅精致的生活情调、崇尚生命体验的审美情趣、珍视亲情人伦的人际情味等独特文化旨趣,对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团结共进的民族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成为强化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的现代性文明,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文明以发展自身。中华文明是分布于中国广袤大地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特色文明,在长期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内含民族团结、民族统一、民族包容的文化底蕴。各地域、各民族的文明交融,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文化认同感。在这种认同感的影响下,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处,纵使生活的地域不同、外在环境不同,总能跨越时空场域,唤醒民族记忆,引发情感共鸣。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认同感都能成为中华民族全体儿女团结统一、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加需要强化这种认同感,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团结奋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彰显实力的现代性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大国之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软实力。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还包含文化、科技等软实力方面。提升软实力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道路。第一,始终坚守民族底线和原则,树立可敬不可欺的民族形象。对于主权、领土、民族团结等关乎国本的底线,不容侵犯、绝不让步。“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棍棒”,这既是在国际上赢得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理想的环境。第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通过构建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建筑、美术、标识、影视、艺术表演等形式深刻形象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树立起来,广泛宣传、凝聚共识。第三,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等民族精神标识,在全国各地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进一步引导各族人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包容互鉴的开放性文明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多样性文明,坚定不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认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起点,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包容开放的格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因此,要从全球视野出发,汲取全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对外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思想和灵感,提升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保持文化的持续发展,不断拓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存续下去,唯有开放和包容,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只会走向衰落与灭亡。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并不是毫无底线和原则地进行开放与包容,在其与世界文明的积极交流互鉴中,必须以中华文明为底色,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一种整体性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整体性建设,要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要注重各个文明要素在中华民族整体性文明中的价值功能,并促使其在相互作用中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经济兴旺、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熠熠生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面向未来的世界性文明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西方世界利用先发优势所建立的经济技术壁垒和话语权优势,对当今中国进行政治、经济、舆论等方面的封锁和打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当是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是助力中华民族冲出重重阻隔拥抱世界、拥抱未来的有力武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做好中华文明宝贵财富的当代运用与创新发展,把中华文明中最具有未来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顺应并引领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发展中继承中华文明的血脉,在继承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生命体,保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蓬勃生机,展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团结包容的巨大能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紧跟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以科学技术为载体,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在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科技创新与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建立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文明符号,形成对内、对外的广泛影响力。对内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和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并切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程奋斗;对外,让世界了解不一样的中国,冲破西方话语主导权的封锁和打压,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核,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成果运用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充分运用科技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面向未来,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盾牌和铠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担当。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年度软科学项目“川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川省城市社区教育路径创新研究”(23RKX0025);2022年度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重点项目“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百年演进图谱和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SCWYM2022ZD01)】 

(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红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